依李(1988)文獻回顧,泥炭大致可分為三大類:泥炭苔(peat moss),成淺黃褐色~褐色,多來自水苔(sphagnum)或立灰蘚(hypnum moss)。其pH值在3.0~4.0,含氮1~2%但不被視為肥料來源,且其本身分解很慢,所以不會發生因氮被微生物固定而使植物缺氮之情形;含磷0.02~0.1%,鉀0.02~0.08%,鈣0.12~1.78%。陽離子交換能力及保水力很強,可保存其體積60%或乾重10~20倍的水分,但乾燥時非常不易吸濕,故介質中應拌入展着劑(wetting egent)。在介質中加入25~75%的泥炭苔,可增加粘重土壤之排水性與通氣性,亦可增加輕鬆介質之保水保肥力。介質中拌入泥炭者,植株葉片中鎂及鐵含量會增高。
蘆葦莎草泥炭:呈紅褐色~褐色,多為蘆葦、莎草等沼澤植物所形成,分解程度較高;pH 4.0~7.5,質細且分解快速,不宜用於盆栽介質。
腐質泥炭(peat humus):呈紅褐色~黑色,由前二種泥炭所構成,分解程度較大,pH5.0~7.5,保水力最低,含氮2.0~3.5%,不宜種植對塩分敏感植物或作為播種之用,當被微生物分解時,會放出氨態氮而對小苗、非洲堇、金魚草、杜鵑等植物有害。泥炭產於潮濕冷涼地區,尤以北歐之芬蘭及北美洲之加拿大等靠近北極圈之地區所產者最優良。台灣之埔里也有少量出產,品質不佳,不適用為盆栽介質。
泥炭苔多於北方沼澤地區域形成,以加拿大所產之泥炭苔,約每300年生成ㄧ呎厚,距地表愈下者生成的愈早,上面的生成時間較短,深50呎處之泥炭苔,則約於15,000年前生成。生成較久者色深,纖維較細,生成年代較近者色淺,較輕,通氣性較好,可說品質優於色深者。ㄧ般泥炭苔開採公司,將泥炭苔開採後設法把水份降到35%,再打包。為方便園藝用途,常加入白雲石粉調pH至5.5,有者再加入肥料。泥炭苔主要由溼地開採而來,生態學家認為溼地生態系統無法忍受長期且大量的開採,泥炭苔是屬有限的生態資源如石油,不斷開採下產量逐漸減少而用盡,未來勢必愈來愈貴,故尋求替代介質有其迫切性。現在盆栽介質已大量以農業廢棄物如樹皮和椰纖所取代;屋頂的薄層栽培此二種介質具質輕,容氣量高的優點,但含水量不高,且對氮肥需求甚殷,則在台灣的天候下,植物的選擇、澆水與施肥技術,有待加強研究。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綠屋頂適用輕質人工介質與應用~有機成份~泥炭
泥炭(peats)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